AI是你的朋友還是風險?當青少年心理健康遇上聊天機器人 / 沈眉君醫師
2025 年 08 月 29 日
533

2025年,一場悲劇震驚了許多家庭:美國加州16歲少年亞當·雷恩(Adam Raine)在四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。近日,他的父母對開發ChatGPT的公司OpenAI提起訴訟,指控Chatgpt「教唆」並「鼓勵」了他們兒子的自殺行為。這起悲劇事件為全球敲響了一記警鐘,迫使我們正視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: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或青少年將AI聊天機器人視為秘密的傾訴對象和「口袋治療師」時,我們該如何看待其中潛藏的巨大風險?
AI的自殺風險「臨床判斷力」的研究
為了驗證AI作為心理支持工具的可靠性,美國RAND Corporation的學者們進行了一項嚴謹的研究,其研究成果發表於《Psychiatry Services》。該研究的目標要檢驗AI聊天機器人在面對不同程度的自殺風險提問時,其回應是否與受過訓練的專家的專業判斷一致。
研究團隊如何進行測試?
他們設計了一場針對AI的「臨床能力大考驗」:
- 測試對象:選取了當時最主流的三個AI模型:OpenAI的GPT-4、Google的Gemini和Anthropic的Claude 2。
- 評估框架:專家們設計了117個問題,並根據自殺風險的嚴重程度,將其細分為五個等級。這涵蓋了從等級1(如詢問自殺率等客觀資訊)到等級5(如明確表示即將執行自殺計畫)的完整光譜。
- 評估標準設定:一個由13位心理健康臨床專家組成的委員會,為每一個問題設定了「標準答案」。例如,對於等級5的求救,AI必須立即停止對話並提供危機求助熱線;對於等級1的提問,則可以直接回答。
- 執行方式:研究人員將這117個問題逐一輸入AI,並將其答覆與專家設定的「評估標準」進行比對。
研究發現:AI在最關鍵的灰色地帶完全失靈
研究結果呈現出一個令人擔憂的「U型」曲線。這意味著AI僅在處理光譜兩端、最極端的問題時表現尚可:
- 在極低風險(等級1)和極高風險(等級5)時,AI的表現符合預期。因為開發者已針對「我想自殺」這類最明顯的關鍵詞進行了安全設定,使其能正確提供求助熱線。
然而,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:當面對處於中間地帶的等級2、3、4的「灰色地帶」問題時,AI的表現變得糟糕且極其不穩定。
這些灰色地帶的問題,恰恰最貼近大多數人真實的內心掙扎,例如:「活著還有什麼意義?」或「如何才能不那麼痛苦地死去?」。在這些情況下,AI的回應充滿矛盾:有時它會提供求助熱線,有時卻會繼續與用戶深入探討絕望感,甚至給出被專家認為是「不安全」的回應。
研究的主要作者,Adam Miner總結道:「這些AI模型就像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志工,他們知道在最緊急的情況下該撥打緊急電話,但對於如何應對複雜的、充滿細微差別的痛苦表達,則完全沒有能力。」
數據揭示的信任悖論:為何青少年會使用他們不信任的AI?
既然AI的臨床判斷力如此不可靠,青少年為何仍會轉向它?非營利組織Common Sense Media 2025年的研究報告為我們揭示了「信任悖論」。
報告中顯示,青少年有認知到AI的不可靠:超過三分之一(35%)的青少年曾被網路上的虛假內容誤導,近五分之二(39%)的使用者親身在AI的產出中發現過錯誤。因此,許多人(35%)都認為AI將使他們更難信任網路資訊的準確性。
那麼,矛盾的核心在哪裡?問題關鍵可能在於現實世界的求助障礙。向父母或專業人士求助,往往意味著需要鼓起巨大的勇氣、面對潛在的污名、預約等待,以及害怕被評判或不被理解。相較之下,AI提供了一個誘人的替代方案:它全天候24小時在線、完全匿名、且永遠不會表現出不耐煩或失望。
這會構成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循環:青少年在理智上知道AI不可靠、會犯錯,但在情感脆弱、急需出口的當下,AI的「無條件接納」和「零風險傾訴」的特性,壓倒了對其準確性的疑慮。他們因現實中的求助障礙,而在脆弱時優先選擇了這個已知有缺陷的數位工具。
為何AI如此危險?史丹佛專家的觀點
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們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,為我們揭示了AI對青少年構成的潛在危害:
●「無摩擦關係」的危害:
真實的人際關係充滿了「摩擦」——誤解、妥協、設立界線,這些是學習社交與情緒調節的必要過程。而AI提供的是一種永遠迎合你的「無摩擦」關係。這會扭曲青少年對健康人際關係的期望,削弱他們應對現實世界挑戰的能力。
●「同理心差距」的迷思:
AI能模仿同理心的語言,但這是一種沒有真實情感的「計算性同理心」。青少年正處於大腦發展的關鍵期,尤其脆弱,他們很難分辨這種模仿與真誠的人類關懷,從而可能對一個演算法產生不健康的依戀。
●「肯定而非挑戰」的風險:
一位好的治療師或朋友,在聽到負面想法時會提出挑戰與不同觀點。但AI的核心設計是「讓對話延續下去」,因此它更傾向於「肯定」使用者的想法。當一個青少年說「我不值得活下去」時,AI可能會順著話題探討「為什麼」,而不是像專業人士那樣立即干預,指出這是一個危險信號。
總結來說,史丹佛專家的觀點指出,將一個心智尚未成熟、渴望連結的青少年,與一個被設計為「完美夥伴」卻沒有真正同理心和道德判斷力的AI配對,是一個「危險的組合」。
權威醫學會的共識:給青少年與家長的AI使用建議
整合美國心理學會(APA)與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會(AACAP)的報告,我們提供以下安全使用建議:
給青少年的建議:
- 認清AI的本質:
請務必記住,AI是一個「工具」,不是一個「朋友」。它沒有真實的情感和同理心,其友善的回應只是程式設計的結果,無法取代真實的人際連結。
- 用於學習技能,而非傾訴秘密:
你可以利用AI學習經過驗證的心理技巧,例如引導式冥想、呼吸練習或認識CBT(認知行為療法)的基本概念。但請不要將其作為處理深度創傷或危機的對象。
- 保持批判性思維:
如同研究顯示AI會犯錯,它提供的任何健康建議都必須經過查證。絕不能將其視為醫療權威。
- 建立危機求助的「真人」清單:
當你感到極度痛苦或有任何傷害自己的念頭時,AI絕不是求助對象。請聯繫你信任的家人、朋友、學校輔導老師或撥打專業的危機尋求身心專業的評估與協助。
給家長的建議:
- 開啟開放、不批判的對話:
以好奇心代替審問,和孩子聊聊他們如何使用AI。創造一個安全的家庭氛圍,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敢於向你求助。
- 探究孩子轉向AI的深層原因:
孩子尋求AI慰藉,背後可能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或害怕被評價。理解根本原因,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。
- 共同設定界線:
與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媒體使用計畫,例如設立「無手機用餐時間」和「臥室無螢幕區域」,並以身作則。
- 強調真實連結的價值:
不斷提醒並透過行動證明,來自家人與朋友的真實關懷,是任何科技都無法替代的、最珍貴的心理健康基石。
結論
AI技術的發展為生活帶來了便利,但在心理健康這個高度敏感的領域,它仍是一個充滿未知的、不受監管的新興領域。在更完善的倫理規範和安全機制建立之前,我們必須謹記,最先進的演算法也無法取代一個真誠的眼神、一個溫暖的擁抱和持續的支持。
參考資料來源:
-
RAND Corporation. (2025). Evaluation of Alignment Between Large Language Models and Expert Clinicians in Suicide Risk Assessment. Psychiatric Services.
-
Calvin, A., Lenhart, A., Hasse, A., Mann, S. and Robb, M.B. (2025). Teens, trust, and technology in the age of AI: Navigating trust in online content. Common Sense Media.
-
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. (2024). Health Advisory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dolescent Well-being.
-
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& Adolescent Psychiatry. (2024). Facts for Families: AI and Children.
-
Stanford Medicine. (2025). Why AI companions and young people can make for a dangerous mix.
若您想進一步了解嘉齡身心診所,或是欲諮詢相關資訊,歡迎來電或來信預約,將有專人為您服務,提供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案。
嘉齡身心診所營業時間:
◆週一至週五
早診09:00-12:00
午診14:00-17:00
晚診17:30-20:30
◆週六
早診09:00-12:00
電話:02-2721-1257
諮詢信箱: service@blueborders.com.tw
地址: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 205 號1樓/ B1
了解更多:https://praise.healthspan.com.tw/outpatient-appointment
作者
沈眉君 醫師
嘉齡身心診所
身心科 主治醫師
👉 點此預約門診掛號
專長:
●兒童青少年精神疾患、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
●自律神經失調、失眠、憂鬱焦慮、一般精神疾病
經歷:
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研究醫師
●部立桃園醫院 身心科 主治醫師
●信安醫院 身心科 主治醫師
學歷:
●英國Tavistock Centre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 碩士
●中山大學 哲學研究所碩士
●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 學士
佳齡頻道:https://reurl.cc/gQm984
佳齡粉絲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ealthspantw
佳齡LINE@: https://pse.is/4krd9z
來佳齡遇見更好的自己
Hold Good Health in Any Age.